「地评线」东湖评论:优化职业教育,培育非遗人才

2023-07-31 16:11:28 来源:荆楚网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近日,陕西地方剧种“汉调桄桄”青年演员李雅芝一段短短14秒的视频收获了百万观看量和数万点赞量,也让很多人第一次知道了这一国家级非遗戏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也是民族之间相互区别的符号。“00后”稀有剧种演员在互联网上搭起“新戏台”,让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加入传承非遗“主力军”,用新潮“玩法”给非遗注入青春活力,共同关注、参与非遗保护,共享非遗保护成果。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让非遗焕发“活”力,不仅需要老一辈传承人的坚守,更需要新一代年轻人参与其中,为非遗传承注入“新鲜血液”。近年来,我国先后印发的一系列文件,对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等重要职责的职业教育在非遗传承工作中的责任与义务提出了明确要求,多地结合自身的文化遗产作出了有益探索。多所职业院校成为非遗文化传承的主阵地,成为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力量。“职业院校+非遗传承”逐步成为传承非遗文化的重要方式,也是培养新时代非遗传承人的有效途径之一。

职业院校要构建课程体系,培养非遗专业人才。开设非遗文化基础课,通过理论知识和实践体验相结合的方式展示非遗精神内涵,提高学生对非遗文化的认同感。例如,陕西省神木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的剪纸艺术、传统茶艺等课程,在学生学习非遗基础知识的同时,通过亲身体验加深对非遗文化的了解。加强与非遗传承人的交流,鼓励非遗传承人走进职业院校的课堂、走上讲台,拉近传承人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与此同时,职业院校可与非遗传承人合作开发符合新时代特征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以便更好地用于日常教学。

职业院校要守正创新,实现非遗技艺的“传、承、创”。非遗技艺要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不但要丰富非遗的文化内涵,还对非遗技艺进行改革,使其跟得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利用校园的人才优势和科研优势,以潮流化的理念对非遗文化的市场认可度和创新点进行深入剖析,有针对性地展开创新研究。临朐桑皮纸便是找准了市场定位,在传承人连恩平先生的改进下,焕新成为中国绘画和书法创作的手工桑皮纸,展现出这一古老技艺新的生命力。因此,非遗保护与传承,守正更要创新,注入当代艺术和当代审美,融入当代生活,实现创造性转化。

职业院校要搭建平台,促进非遗传承人创业就业。一方面,要增加对学生非遗创业实践的指导,通过举办创新创业大赛等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实力,为学生今后的创业打下基础;另一方面,要共建创业成果转化平台,与地方政府、企业合作共建,将校园内有关非遗文化的优秀创意以产业等形式落到实处。兰州职业技术学院以敦煌彩塑为代表的十个大师工坊、四川职业技术学院依托蜀绣打造的就业项目都围绕“非遗进校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非遗创业成果的有效转化既能适应市场需求,又能增强非遗传承人创业就业的信心,形成良性循环。

“非遗进校园”将非遗传承发展纳入教学体系中,能够赋予非遗鲜活而持久的生命力。新旧更迭的浪潮下,专业人才必将成为非遗传承的主力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刘升伟(宜都市姚家店镇)

责编:廖逢倩

关键词:

Copyright   2015-2022 北冰洋社团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0036824号-3  联系邮箱:562 66 29@qq.com